文章预览
1922年,遗传学家Calvin Bridges在研究果蝇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有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分别单独突变,果蝇可以存活;但当这两个基因同时突变失活时,会导致果蝇的死亡。 1946年,科学家Theodosius Dobzhansky将这一现象,正式命名为“合成致死”。其定义是两个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其中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失活时并不会对细胞或生物体的存活造成影响,但两个基因同时突变或失活将会导致细胞或生物体的死亡。 简单而言,“合成致死”类似于“头孢就酒”,喝酒没事,吃头孢也没事,两者一起吃,危。 2014年,全球首款利用“合成致死”概念治疗癌症的药物,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获批上市,时任FDA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Richard Pazdur博士称其是“里程碑式的靶向药”。 如今11年过去,继PARP之后,一些新的合成致死靶点被发现,比如PRMT5(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