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杨煜达教授和团队共同发布《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系统地梳理了历史文献中的旱涝信息,并绘制了极端旱涝年份图。该图集不仅反映了中国区域极端旱涝的时空分布,还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如何建立历史文献和现代观测数据之间的比较平台。此外,杨煜达教授讨论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与社会后果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目的对于数据处理和解释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发布
该图集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中的旱涝信息,绘制了极端旱涝年份图,反映了中国区域极端旱涝的时空分布。
关键观点2: 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杨煜达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新方法对极端气候事件进行量化,并探讨了气候事件与社会后果的关系,为气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观点3: 建立历史文献和现代观测数据的比较平台
通过细化分类和百分比阈值法,图集成功建立了传统旱涝记录与现代观测记录之间可比较的平台。
关键观点4: 研究目的对数据处理和解释的重要性
杨煜达教授强调了研究目的对于数据处理和解释的重要性,指出区域个案和全国尺度研究的不同,以及二者对于气候事件的关注点和呈现方式的不同。
文章预览
杨煜达 (章静绘) 2 024年4月20日,复旦大学和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世界地球日’院士专家研讨交流会暨《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新书发布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杨煜达教授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正式出版。作为反映中国区域极端旱涝时空分布的专题历史地图集,《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充分发挥我国历史文献资料丰富的优势,系统地利用了正史、方志、档案、文集、日记等历史文献,梳理其中包含的旱涝信息,分区域识别公元1000年以来发生概率为10%的极端旱涝事件,将其表达在地图上。在千年尺度上,实现了区域极端旱涝事件的均一识别,收录旱涝数据达12万余条,绘制极端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