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以私募“FOF基金”形式提供场外配资的非法经营证券融资业务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三名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并罚款。案件涉及未经许可的证券融资融券业务,通过设立私募基金产品为客户提供场外配资共计7.4亿余元,赚取息差。本案揭示了以“FOF基金”为名进行非法经营活动的风险,并强调这种行为对证券市场交易安全的危害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案件背景
被告人李某、蒋某在没有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资质的情况下,利用公司发行私募基金产品,通过FOF基金的形式为客户提供场外配资,从中赚取息差。
关键观点2: 案件细节
被告人葛某作为业务人员,参与场外配资4.7亿余元。法院综合考虑各被告人的地位、作用、认罪悔罪表现等因素,依法作出判决。
关键观点3: 案件影响与性质
本案是全国首例以私募“FOF基金”形式提供场外配资的非法经营犯罪案件。被告人的行为违反了国家规定,未经批准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扰乱市场秩序,属于非法经营罪,情节特别严重。
关键观点4: 法律解读与风险提示
FOF基金是专门投资于其他投资基金的基金,依法设立的FOF基金是一种承担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本质上是向客户收取保证金,提供证券交易配资服务,从中获取固定息差,并不承担投资风险。相关配资具有杠杆资金的特征,对证券市场交易安全具有危害性。
文章预览
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全国首例 以所谓私募“FOF基金”形式提供场外配资,非法经营证券融资业务案件, 以非法经营罪对被告人李某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百万元;对被告人蒋某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五十万元;对被告人葛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 2015年至2022年,被告人李某、蒋某在没有证券融资融券业务资质的情况下,利用分别实际控制的公司,安排被告人葛某等业务员招揽客户,从客户处收取保证金,以1:1至1:15不等的杠杆比例为客户寻求场外配资,通过出借个人证券账户或利用公司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下投至客户实际控制的私募基金产品(以下简称“FOF基金”)等方式,将场外配资提供给客户用于买卖证券,从中赚取息差直至案发。在此期间,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