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关于考研与就业的选择成为毕业生们的性价比之争的现象。随着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落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理性评估考研的性价比,做出更多元化的选择。一些毕业生因为自身条件、职业规划、经济压力等因素放弃考研,而是选择直接就业。同时,企业选拔毕业生时评价维度日趋多元,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成为首要考量因素。文章还指出,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探索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考研与就业的选择成为性价比之争。
随着硕士研究生考试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们在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时更加理性,考虑性价比问题。
关键观点2: 毕业生理性评估考研性价比。
一些毕业生因为自身条件、职业规划、经济压力等因素放弃考研,开始考虑直接就业。
关键观点3: 企业选拔毕业生评价维度多元。
企业选拔毕业生时不仅看重学历,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成为首要考量因素。
关键观点4: 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更加务实,拓宽就业渠道,打破传统职业壁垒,探索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方式。
关键观点5: 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需推进。
樊秀娣认为,高校需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
文章预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考研还是找工作,成了一场性价比之争,很多毕业生愿意做出更多元化的选择。 近日,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已落幕,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报名人数为388万。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考研还是找工作,成了一场性价比之争,很多毕业生愿意做出更多元化的选择。 理性评估性价比 今年即将毕业的西安文理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吴熙(化名)没有报考研究生,而是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以及投递简历找工作。 “我的学习能力一般,特别是外语成绩不好。其实我很犹豫,在内耗中挣扎了好久,最后才决定放弃考研。”吴熙告诉记者,她此前准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笔试比较有信心,现在一边在投简历找工作,一边准备国考的面试。 吴熙这种放弃考研在他们学校并非个例。据她介绍,他们班备考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明显比上届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