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来源:36氪(ID:wow36kr),作者:海若镜,封面来源|pexels 赚钱,是检验合成生物公司的最好标准。 2024年,批量看了上百个合成生物创业公司后,投资人张毅(化名)还是没能果断出手。他就职的基金,弹药充足, 确定要投这个代表未来的赛道, 但当下还没找到理想标的。 “理性设计生命、合成万物”的科技热潮,叠加“双碳”政策驱动,令合成生物学在2021年时成为一级市场大风口。资本泡沫那两年,一些创业公司估值抬高到二三十亿人民币,但至今仍未实现规模化业绩,PS倍数高企, “即便打折卖,也接不起”。 张毅想过按照生物制造的逻辑,投 估值低、做大宗产品 (脂、酸、醇等)的早期技术型企业。但这要求小公司融大钱建大厂、搞定碳源、挑战巨头成本,难度系数过高。对比之后,他暂时决定还是选高附加值化合物,寻找一个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