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汇学人
《文汇报》周五副刊《文汇学人》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文汇学人

沈从文 |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文汇学人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7-29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玻璃生产的历史沿革,从古代对玻璃的称呼和认知,到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实物出土的证据,再到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古代诗文中的情境以及与其他工艺的结合等。文章梳理了整个历史过程,并提及了现代考古发掘的相关发现和研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古代对玻璃的称呼和认知

从周代开始,提及了古代人们对玻璃或类似物质的称呼和认知。

关键观点2: 生产技术的发展

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工人制造玻璃的技术有明显发展,至西汉达到高峰。

关键观点3: 技术中断与恢复

由于战乱等原因,技术一度失传,直到唐代有所恢复并有所发展。

关键观点4: 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提到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从海外输入或传播的琉璃制品和技术。

关键观点5: 琉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的情境

古代诗人常在诗文中提及琉璃,描绘其应用场景和价值。

关键观点6: 与其他工艺的结合

琉璃与铜镜工艺等结合,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

关键观点7: 现代考古发掘的发现和研究

现代考古发掘中有关琉璃器物的发现和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文章预览

中国玻璃或玻璃生产,最早出现的年代,目下我们还缺少完全正确具体的知识。但知道从周代以来,在诗文传志中就经常用到如下一些名词: “璆琳”、“球琳”、“璇珠”、“珂珬”、“火齐”、“琉璃”、“琅玕”、“明月珠”  和晋六朝记载中的 “玻瓈”、“瑟瑟” ,后人注解虽然多认为是不同种类的玉石,如联系近十年古代墓葬中出土的丰富实物分析,这些东西事实上大部分是和人造珠玉发生关系的。这种单色或复色、透明或半透明的早期人造珠玉,后来通称为 “料器” 。 古代多混合珠玉杂宝石作妇女颈部或头上贵重装饰品,有时还和其他细金工镶嵌综合使用。如同战国时的云乳纹璧,汉代玉具剑上的浮雕子母辟邪、璏和珥、云乳纹镡首等。也有仿玉作殓身含口用白琉璃作成蝉形的。汉代且更进一步比较大量烧成大小一般蓝绿诸色珠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