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思维抑制的现象及研究,包括尴尬、对零食的欲望、运动员比赛中的失误等实例,解释了思维抑制中的“白熊效应”,即试图抑制某种思维或行为反而可能使其更加频繁地出现。文章从信息加工视角和动机视角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成功进行思维抑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思维抑制是一种常见现象,即在面对一些不想要的念头时,尝试抑制它们反而可能使其更频繁地出现。
文章通过实例解释了这种现象,如尴尬、对零食的欲望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白熊效应”,即试图抑制某种思维或行为反而使其更容易出现。
关键观点2: 信息加工视角和动机视角对思维抑制现象的解释。
文章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思维抑制背后的原因,指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复杂性和内在动机的影响。
关键观点3: 成功进行思维抑制的策略。
文章提到了一些策略,如注意转移、选择积极情绪事件等,以帮助人们成功进行思维抑制。
文章预览
作者 | 肆景 经历尴尬后,越是告诉自己忘掉这件事,尴尬的瞬间却更容易侵入脑海。 看到零食后,越是试图克制自己想要吃零食的想法,想要吃东西的念头却出现得更加频繁,对零食的欲望也愈发地强烈。 还有担心日光灯掉下来...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些情况中,我们经历了失败的思维抑制。 思维抑制 ,即有意识地抑制、控制或限制特定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自我调节方式。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的思维抑制训练后,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患者的消极情绪有所缓解,心理健康状态得到了明显且持久的改善[1]。但有的时候, 思维抑制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调节,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在重要的体育赛事中,运动员越是试图避免失误,越容易出现更多失误[2]。类似地,想要戒烟的人越努力地去抑制吸烟的念头,反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