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春节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分享。首先阐述了分享行为对孩子社交技能、合作能力、同理心、责任感、公平意识等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接着从遵循心理规律、引导孩子合理分享、构建积极的家庭关系、教授分享技巧、激发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等方面详细说明了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最后强调了分享习惯的培养需要父母用爱心和耐心引领和陪伴孩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分享行为对孩子社交技能等品质有积极作用。
文章中提到,儿童的分享行为不仅能够促进其社交技能、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对培养其同理心、责任感、公平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观点2: 遵循心理规律是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基础。
文章指出,只有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分享意识和习惯。
关键观点3: 合理引导是帮助孩子形成分享意识的关键。
文章强调,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不分享”的权利,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孩子分享。
关键观点4: 家庭氛围是影响孩子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高的幼儿往往更容易有分享行为。因此,父母要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键观点5: 教授分享技巧能激发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分享技巧,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思考中共情、教会孩子认识物品所有权、建立分享原则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关键观点6: 强化作用有助于塑造孩子的分享行为。
父母或教师在看到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应通过鼓励、表扬等来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同时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令人感激的事情。
文章预览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分享也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品质与能力。 儿童的分享行为不仅能够促进其社交技能、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对培养其同理心、责任感、公平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家长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分享?赶快来学习下吧—— 遵循心理规律, 赋予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 只有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引导,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分享意识和习惯。 首先,了解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关系。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7岁前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在生命的第一年, 婴儿 没有“我”的概念,更没有物权意识,即使自己手里的东西被人拿走也不会哭闹。 1—2岁 幼儿,对于“你的”“我的”之间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