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研究生面试中导师询问学生家境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目的和想法。文章提到导师可能为了更好地体谅学生、因材施教,或者关注学生的未来规划而询问家境。但也有一些导师可能存在不良动机。作者认为,虽然个中利益关系分析起来就是这样简单,但人性总归是复杂的。如果真的被导师问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应该保守回应,提高警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要讨论了导师询问学生家境的问题
文章指出导师询问家境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动机。
关键观点2: 导师可能基于学生的家庭背景进行因材施教
有的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其做未来规划,对条件不好的学生进行一些“定向帮扶”,或为不同背景条件的学生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出路。
关键观点3: 师生关系中的‘亲密关系’伦理模式决定了导师在学术指导外,还天然承担着为学生提供人生建议和指导的义务
文章提到教育部实施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研究生导师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职责,即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
文章预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生物学霸(ID: shengwuxueba) 已经在科研圈摸爬滚打了不知多少个日月的你,还记得自己研究生面试的那一天吗? 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过着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和专业知识,沁着汗的手心攥到发白,狂乱的心跳像鼓点一样,伴奏着闪烁不定的眼神和无处安放的双脚; 终于,面试结束了,原本绷得死死的那根弦“啵”的一声化作了在空中消散的彩色泡泡。你发挥得很好,自我介绍落落大方,英文表达流利自然,专家组的专业知识题正好撞在了你的擅长领域上。 但有一个问题,有那么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问题,也曾使你闪过一瞬的迟疑和诧异。虽然彼时沉浸在喜悦中的你,可能根本未曾把它放在心上 —— “你家里是做什么的?” 因材施教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从 2015 年被原题主提问至今,仍有源源不断的新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