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一位朋友通过钓鱼发呆来探讨日常模块化的问题,引发对如何理解构建日常的深度思考。文章中提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王小伟的新书《日常的深处》,并介绍了相关话题的播客节目内容。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约翰·洛克、伊曼努尔·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七堇年的文学作品背景。此外,播客的制作团队、后期支持等也得到了介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题
探讨日常模块化的问题,如何理解构建日常。
关键观点2: 主要人物
约翰·洛克和伊曼努尔·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影响。
关键观点3: 文学作品背景
七堇年的文学作品及其背景,《横断浪途》的介绍。
关键观点4: 播客节目内容
播客节目中关于日常、科技、生活方式等话题的讨论。
关键观点5: 设备支持
介绍了RODE麦克风等音频设备制造商的背景和产品线。
文章预览
我们有一位朋友,最近爱上了钓鱼,但他又根本不在乎钓鱼的成果。他其实只是想发呆,但又觉得专门找一个时间去发呆太不像话了,于是决定通过钓鱼把发呆合理化。 你有没有发觉我们的日常越来越模块化,越来越“清晰”了?清晰到工作、生活、运动、休闲等等,每一项日常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划和区隔,且互相不可跨越。健身时段一过,我就要踏上代步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休想让我再多走一步路。 但这样的归类会让我们变得脆弱,任何一个模块发生异常或被其他模块入侵,我们就会被折断,会痛苦。同时,所有不可被分类的、含混的日常,又都面临着无处安放的尴尬,或者只能被剔除。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发呆自由。 归类本身是种权力的体现,我们怎么归类日常,就是怎么理解生活。 本 期 「 破 产 书 店 」 , 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