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社交媒体兴起“自找攻击”热潮,网友纷纷主动寻求他人的负面评价,地域歧视、职业否定以及学历压力都成为被攻击的话题。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年轻人面对自身弱点的一种自嘲与疗愈方式,通过这种互相攻击的方式完成关于身份的“脱敏试验”,实现自我和解。博主分享了博士生遭受的特定攻击,如导师评价、科研压力等,并分析其对年轻人的心理影响。文章强调面对挑战是变强的起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交媒体上的自找攻击现象
网友主动寻求他人负面评价,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关键观点2: 地域歧视、职业否定与学历压力是被攻击的主要话题
网友通过互相攻击表达不满和怨气,达到疗愈和自嘲的目的。
关键观点3: 互骂现象中的心理学意义
这是一种身份的“脱敏试验”,年轻人通过直面自己的弱点来达成和解和自我成长。
关键观点4: 特定的攻击群体:博士生群体为例
博主分享了博士生面临的特定挑战和压力,如导师评价、科研进展等,并指出这些挑战对于年轻灵魂的消解作用。
关键观点5: 面对挑战是变强的起点
文章鼓励年轻人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弱点,以实现自我成长。
文章预览
一觉醒来,社交媒体平台上竟掀起了一股“自找攻击”的热潮。 网友们纷纷亮明身份,主动“求骂”,以 “我是xxx,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 为统一句式,邀请走过路过的朋友向自己投射最冰冷的恶意。 被邀请的网络“喷子”们也不负众望,一个个战斗力爆表,小嘴跟淬了毒似的,尽挑对方最敏感的肺管子戳。 有人大开地图炮。北京人?得嘞!“您一大兴的,挂什么帝都啊”“车号摇到了吗”“您没考上清华啊”……重庆人?要得!“四川的啊”“没有成都人说话好听”……香港人?吼哇!“你的脚也是本地的吗”“能放下1米5的床吗”…… 有人直捣打工人的泪腺。律师?“我就随便问问,这也收钱啊”……公务员?“本月工资到账3300”“你干够了也没法换工作”……程序员?“这个bug是不是你写的”“年终奖有生发素吗”…… 看似规规矩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