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作者对于每年发表40篇文章的看法,以及公众号写作与学术刊物文章的对比。作者认为公众号写作能够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是独立自由的想象能力的体现,而学术刊物的规范遏制了文章写法的创新。此外,文章还涉及到了学术刊物与公众号在写法上的不同,以及写作欲望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作者观点:每年发表40篇文章可能占用过多的公共资源,对年轻学者造成不公平。
作者认为每年发表40篇文章可能存在自我放松的情况,这些文章可能由于功底好而写得不错,但还可以写得更好。这可能导致年轻人因为发论文困难而受挫,甚至放弃学者生涯,因此存在不公平现象。
关键观点2: 公众号写作与学术刊物文章的对比。
公众号写作能够集说理、小说、戏剧、情节、幽默、脱口秀、创意等多种能力于一身,是思想的艺术。与之相比,学术刊物文章往往存在模仿式、标准化、语言不活泼等问题,并且在体例和审查机制上存在着“必要的死板”,限制了作者能力的发挥。
关键观点3: 脸皮厚在公众号写作中的正面意义。
作者在公众号写作中表现出“脸皮厚”的态度,即不畏惧在公共场合说真话。这种态度有助于作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鼓励作者在自由写作中坚持自己的思考。
关键观点4: 公众号写作的积极分享与自由竞争原则。
公众号写作可以看作是一种积极分享,作者在广场上弹吉他拉小提琴式的自我展示。这种写作方式避免了现实世界中会场的限制,实现了更为灵活机动的意图。同时,它也符合自由竞争原则,争取个人的财产权和精神作品权,是合理的社会基础。
文章预览
本文标题涉及到的两种情形中的共性,在于都有很多目光盯着,脸皮不发热。每年 40 篇文章,在目前如此严格的审稿体制下,若不是在走一下程序实际上差不多等于“免检”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平均 9 天一篇文章,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写这么多,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如果每篇文章平均 1 万字,相当于一年写了 40 万字。如果专心干这个,从我自己的经验体会看,真能做到,当然非心快眼快手快不可,这也可能,但这有多辛苦暂且不论,我觉得这么做不利于科研新人,因为您占用了太多宝贵的刊物版面。一旦形成心理习惯,我是说在监管或者法规形同虚设的情形下,严格保证自己文章的质量就取决于您对自身的要求了。作为作者我有体会:如果文章或者专著肯定会发表或者出版,我在写作过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漫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