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回顾了作者在2024年的学术历程,主要围绕对龙文化的研究展开。作者参与了一系列与龙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社科圆桌讨论、参观展览、考察博物馆等。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对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绿松石龙形器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对其所在墓葬的描绘和想象。最后,表达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参与社科圆桌讨论,开启对龙文化研究的学术历程。
作者受邀参与社科圆桌讨论,从而开始了对龙文化的研究,贯穿了整个2024年的学术历程。
关键观点2: 参观展览和考察博物馆,深化对龙文化的认识。
作者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并考察了相关博物馆的龙形象,通过凝视古老的龙文物,感受到穿越时间的魔力和对龙的崇敬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传承。
关键观点3: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绿松石龙形器,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体验。
作者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终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绿松石龙形器,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听到了玉质铃舌和青铜铃的碰撞声,闻到了阵阵酒香,甚至想象出了墓主人生前的情景。
关键观点4: 对文物的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文物是保存文明密码的宝库,连接古往今来的津梁,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在文物前驻足,能感受到华夏先祖正驭龙而来,成就龙腾盛世。
文章预览
2025年已然开启,人到中年,愈发感到“韶光易逝,岁月如梭”。去年这个时候应中国社会科学网之邀参与【社科圆桌】“龙飞九天 考古学者与您一起追寻龙的足迹”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没想到的是,从“社科圆桌”的讨论开始,对早期龙形象的研究贯穿了我2024年的整个学术历程。先是五月专程出差去看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如此多向往已久的珍品汇聚一堂,一遍遍观览,流连忘返,久久不舍得离开。接着又去考察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所陈展的相关龙形象。 当凝视着来自远古的龙文物,它好似有一种穿越时间的魔力,将我与那个久远的时空紧紧连接。虽相隔数千年,但我们对它并不陌生,这不仅是因为物质或形象层面的流传,也有在观念、精神方面的传承——对龙的崇敬早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