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35岁的唐尚珺在经历了多次高考失利后,终于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进入华南师范大学,但他的高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章分析了唐尚珺的复读背后的心理困境和困境成因,呼吁他坚持读完大学并找到一份工作,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文章也强调了穷孩子需要好的引领者来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泥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唐尚珺终于考上大学但存在担忧
作为高考长达16年的网红,唐尚珺的开学第一天引起媒体关注。他表达了对这次高考成绩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担忧,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所读专业并非自己的理想选择。
关键观点2: 唐尚珺的故事反映出身家庭的贫困影响与自身心态的问题
文章介绍了唐尚珺中考失利和多次高考的历程,揭示了他内心的自卑和压力。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心理学上的“创伤成瘾”的路径依赖,即一个人反复地重复某件事是因为其第一次受到创伤,后续的生涯都是在试图弥补这一创伤。
关键观点3: 媒体和网络的炒作给唐尚珺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和挑战
由于纪录片《高十》在互联网平台的火爆,唐尚珺的故事受到了更多关注。这使得他的高考之路变得更加喧嚣和具有争议性,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关键观点4: 呼吁唐尚珺坚持读完大学并找到自己的出路
文章呼吁唐尚珺坚持读完大学并找到一份工作,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文章也强调穷孩子需要好的引领者来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困境,找到赢的体验。
文章预览
来源 | 闲时花开 ID | xsha369 作者 | 刘娜 35岁的唐尚珺,终于开学了。 9月1日,他乘坐南宁开往广州的高铁,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赴华南师范大学报到。 作为高考16年的网红,唐尚珺的开学第一天,吸引了媒体的聚焦。 聚光灯下,唐尚珺再次陷入“受害者综合征”心理,表达了这趟圆梦之旅的遗憾与苦衷: 第16次高考成绩不理想,才刚600出头,和平常成绩相差二三十分; 现在读的信息工程专业,不是他想要读的师范类专业,看到了学校后能不能调剂; 他一直犹豫要不要来,但妈妈77岁了,身体不好,姐姐和家人都劝他来,他35岁了,再读4年大学,已年近40岁,工作很难找…… 每句表述里,都弥漫着 “很不情愿,但没有办法” 的苦涩气息。 犹如他额头上越来越深的川字纹,也像极了他过往15次高考后,反复复读的压抑沉重。 以至于很多关注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