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中亚造山带的研究背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提出的新动力学机制。文章指出中亚造山带经历了早期米洛维亚洋和后期古亚洲洋的复合增生造山过程,详细阐述了研究团队针对蒙古西部寒武纪蛇绿岩的研究结果以及对于古亚洲洋俯冲起始的新见解。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亚造山带的研究价值
中亚造山带是增生造山时空演化过程的理想研究区,有助于理解增生造山的演化过程。
关键观点2: 研究团队针对蒙古西部寒武纪蛇绿岩的研究
研究团队对蒙古西部寒武纪蛇绿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察、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发现这些SSZ型蛇绿岩代表了古亚洲洋在蒙古西部的俯冲起始记录。
关键观点3: 关于古亚洲洋俯冲起始的新动力学机制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微大陆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寒武纪碰撞事件诱发古亚洲洋大范围俯冲起始的新动力学机制。他们通过地质观察和数值模型工作发现,俯冲起始发生的构造位置位于洋内薄弱带。
关键观点4: 研究成果的影响和资助情况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等资助。
文章预览
中亚造山带是一条跨越俄罗斯、蒙古、中国和中亚多个国家的巨型增生型造山带,是认识和理解增生造山时空演化过程的理想研究区(Sengör and Natal’in, 1996; Wilhem et al., 2012;Xiao et al., 2015)。中亚造山带经历了早期米洛维亚洋(环绕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超大洋)和后期古亚洲洋的复合增生造山过程。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750-600 Ma)之前,中亚造山带1020–892 Ma的蛇绿岩(Gordienko et al., 2010;Khain et al., 2002)和1017–780 Ma的弧岩浆岩(Buriánek et al., 2017;Yang et al., 2020)记录了米洛维亚洋俯冲增生演化过程;而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形成古亚洲洋之后(Cawood et al., 2007;Zhao et al., 2018;Gladkochub et al., 2019),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控制(600-250 Ma;Wilhem et al., 2012)。目前关于古亚洲洋俯冲起始的动力学机制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