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China丨Prosecutors ... ·  3 天前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DeepSeek成了“老中医”?AI能看病但也别迷信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23 16:4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其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中的表现、数据质量对算法精确度的影响、以及AI在中医领域应用的特殊注意事项。文章指出,虽然AI可以协助医生进行诊疗,但还需真人医生审核确认,且不能完全替代医生。文章还提到患者在互联网诊疗背景下的警惕性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AI的正确运用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关注,尤其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

近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DeepSeek等AI工具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受到关注,尤其在影像诊断、心电图阅图等方面展现出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被很多医学专家所看好。

关键观点2: AI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性。

AI工具可以瞬间解析数万份病例特征,捕捉细节,协助医生诊疗。但在数据质量和算法精确度方面存在挑战,尤其是当数据带有偏见时,可能导致算法偏见。此外,AI无法像真医生那样体察情感,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

关键观点3: 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需谨慎。

中医在辩证施治方面极为讲究,AI的应用需避免喧宾夺主。若忽视中医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可能导致诊疗不恰当。因此,一些医院在引进AI工具时将其定位为医疗辅助工具,并禁止用于首诊、危重病人处置等。

关键观点4: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责任。

正确运用AI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医疗机构需建立对AI工具的动态评估机制,及时校准偏差。医务人员需培养人机协作的诊疗思维,守护专业判断力。患者也要破除对AI技术的迷思,建立理性认知。只有各方都能正确看待和使用AI工具,才能确保其合理运用于医疗,真正造福患者。


文章预览

AI给出诊疗建议,还需真人医生审核确认,方能摆正人与工具的关系。 ▲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AI展现出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尤其被看好。图/IC photo 文  |  罗志华 近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DeepSeek化身“老中医”开药方。 据封面新闻报道,2月20日,记者在DeepSeek上进行问诊,提出“鼻塞、不通气,但不咳嗽、不流鼻涕”的症状,要求开具中医处方。DeepSeek提出了导致该症状的三种可能性:鼻炎、外感风寒或肺脾气虚,并生成处方建议、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人因此认为,AI要替代医生,砸医生的饭碗了。 必须承认,AI工具在医疗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协助作用。AI可以瞬间解析数万份病例特征,捕捉人类难以察觉的细节,进而高效地协助医生诊疗。 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 ,如影像诊断、心电图阅图等方面 ,AI展现出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