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堂关于生命哲学的课程,包括课程背景、教授介绍、课程内容和适合听众等。课程由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授课,主题是如何面对衰老、病痛和死亡。课程包括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对于生死大事的探讨,以及对于老弱病死的不同态度等。文章还提到了课程的一些特色内容和听众可能获得的收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课程背景介绍
课程涉及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命议题,如衰老、疾病和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绕过的生命课。
关键观点2: 教授介绍
王一方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双学科专家,拥有临床和医学哲学教授的双重经验,对生死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关键观点3: 课程内容
课程将从衰老、疾病和死亡三个维度出发,探讨个体生命与这些议题的关系,包括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如何面对衰老和疾病等问题。
关键观点4: 课程特色
课程将配合医护、家庭关系、道德、心理层面讲解,帮助听众在遇到问题时更好地做出决策。课程还包括双学科视角和人文叙事,以及前沿学科信息,帮助听众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
关键观点5: 适合听众
正在经历失去、陷入情感困境的人;正在规划未来、想有尊严老去的人;想深入了解生命的年轻人等。
文章预览
“快死、慢死和猝死,你希望用哪种方式迎接死亡?” “猝死,理论上痛苦最小。” 很难想象,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讳莫如深、甚至会觉得冒犯的对话竟然出现在了北大的课堂上。 这是一堂正在进行的死亡哲学课。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 北大医学部的教授 王一方 。当看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选择了猝死后,他反问道, “如果是这样,我们跟屠宰场的牲畜又有什么分别呢?”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剧照 王一方认为, “对死亡的坦然是社会化的最高阶段” ,但多年来的教育经历却让他看到,许多现代人对待“老弱病死”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他总结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表现主要有三种: 一是鸵鸟状态,不愿意去面对,能逃避就逃避; 二是菜鸟状态,问题降临时不知道怎么办; 三是惊弓之鸟,即害怕和恐慌。 这对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