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植物如何区分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王二涛团队揭示了植物通过识别不同长度的几丁质壳聚糖来区分共生和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机制。研究深化了对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理解,为作物养分利用和生态农业提供了启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植物通过识别不同长度的几丁质壳聚糖区分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早期陆生植物粗裂地钱中的LysM类受体激酶MpaLYR和MpaCERK1能够精准区分共生与病原微生物,并激活不同的下游信号通路。
关键观点2: 独脚金内酯在植物区分共生与病原微生物中起核心作用。
低磷条件下,植物释放独脚金内酯刺激菌根真菌分泌共生分子标志物,通过MpaLYR识别激发共生反应并抑制免疫反应。
关键观点3: 研究对农业实践有重要启示。
通过优化植物独脚金内酯的释放,促进菌根真菌的共生能力,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减少农业对化肥的依赖。
文章预览
植物根系土壤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既包括能与植物建立互利共生关系的共生微生物,也包括能侵染植物、掠夺其营养的病原微生物。其中, 共生菌根真菌可以与大多数陆生植物建立共生关系 ,帮助植物高效地从土壤中汲取磷和氮等关键营养元素。与之相反,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却时刻威胁着植物的健康和作物的产量。 因此, 植物如何精准区分共生与病原微生物 ,已成为植物-微生物互作与作物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解答这一问题将为深入研究作物病害防控与养分高效利用提供关键支撑,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王二涛 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膜上的LysM类受体激酶能够同时识别来源于有益共生微生物的信号分子和有害病原微生物的信号分子,并分别触发相应的共生或免疫等生理反应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