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迪庆州维西县实施“文化兴县”战略,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将非遗传承与中华文化认同相结合。通过实施多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抢救保护工作成果显著。同时,鼓励跨专业、跨族际交流,构建“同心同向百花开”的新时代文化格局。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实施“文化兴县”战略
迪庆州维西县按照“既要百花齐放,又要同心同向”的工作思路,把非遗传承保护作为壮大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关键观点2: 非遗资源丰富
维西县拥有如傈僳族“阿尺木刮”等非遗资源,重视研究各民族非遗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赋予其中华文化认同的新使命。
关键观点3: 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
2016年至2023年,维西县共实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项目29个,对傈僳族造纸、傈僳族草木染等实施抢救保护,对多个专业文化社团进行指导修改协会章程,鼓励跨专业、跨族际交流。
关键观点4: 构建新时代文化格局
维西县通过实施以上措施,着力构建“同心同向百花开”的新时代文化格局,在保持文艺独特性的同时,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文章预览
近年来,迪庆州维西县按照“既要百花齐放,又要同心同向”的工作思路,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把非遗传承保护作为赓续壮大中华文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在非遗传承中擦亮中华元素。维西县非遗资源丰富,如傈僳族“阿尺木刮”、藏族“塔城热巴”、汉族“大词戏”、纳西族“阿勒古歌”等,历来重视研究各民族非遗与中华文明的渊源关系,现在又赋予其中华文化认同的新使命。其中,傈僳族创世史诗《牧极倮极》叙述了一母同胞所生的汉、藏、彝、白、纳西、傣、傈僳等12个民族形成的过程;傈僳族长诗《祭天古歌》有《射日射月》《造纸用纸》等章节,与中华神话后羿射日和古代四大发明同源异流;藏族“塔城热巴”展示了唐宋时期各族先民在滇西北交往流动情况;纳西族《阿勒古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