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详细描述了电影《只此青绿》的摄影指导过程,包括解剖式拍摄的概念应用、拍摄中的取舍、光线色调设计、后期调色、升格镜头的应用、舞蹈动态感的画面表达、与舞剧导演的协作以及遇到的困难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解剖式拍摄的应用
将舞蹈进行深入的剖析,试图剥开每一个动作的外壳,看清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情绪,是拍摄这部电影的主要摄影手法。
关键观点2: 光线与色调的设计
拍摄过程中用了很多平光和散光,旨在让影片具有中国绘画的感觉,而不是西方油画的强对比感。在后期调色上,希望呈现出清新的感觉,与舞剧本身的特质和中国传统美学相吻合。
关键观点3: 升格镜头的运用
为了强化和夸张写意元素,让观众更清晰地感受到舞蹈的诗意,拍摄中特意采用了升格等技巧。同时,也通过高速机捕捉一些细微的舞蹈动作。
关键观点4: 舞蹈动态感的画面表达
在舞蹈动态感的画面表达方面,摄影指导考虑了如何将摄影机与舞者画面融合。在强调人物关系时,强调演员的动作状态及舞蹈表达。
关键观点5: 拍摄中的困难与挑战
最大的困难在于MOCO拍摄中,演员在没有配乐的情况下进行表演,以及舞蹈与摄影机运行轨迹的匹配问题。需要演员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表演能力,同时也需要摄影师对动作节奏有深入的了解和预判。
文章预览
01 如何理解您说的解剖式拍摄? 《只此青绿》这部电影是我去年夏天有幸参与拍摄的作品。而“解剖式拍摄”其实是我在拍摄其他剧情片时采用的一种概念性手法。我认为舞蹈是人类情绪的升华,那么这种情绪是如何具体形成舞蹈?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我带着这些问题,对舞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剥开每一个动作的外壳,看清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情绪。此外我还考虑了如何从舞台的布局过渡到相对写实的电影环境布局、调度和行程等方面。这些将其统称为解剖式拍摄。 在拍摄这部电影前,我们先去观看了舞剧。在观看过程中,当导演问到如何拍摄时,我才深刻体会到电影化的难度。毕竟这是一部已经演出了300多场的经典舞剧,有着深厚的粉丝基础。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舞蹈编排上,这部舞剧在舞蹈界都具有极高的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