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独处30天赢40万大奖”,自律挑战更像一个圈套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17 18:06
    

主要观点总结

新京报评论文章揭示了自律挑战背后的生意逻辑。商家以高额奖金吸引挑战者参加自律挑战,利用合同条款在挑战者失败后收取报名费牟利。这种模式的自律挑战存在诸多不公平之处,如合同条款的烦琐规定、商家的利益冲动阻碍挑战者成功等。提醒消费者需清楚博弈不对称,无公平可言,避免冒险尝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律挑战背后的商业模式

商家以高额奖金为诱饵,通过看似客观的合同约定,收割挑战失败者的报名费,实现牟利目的。

关键观点2: 挑战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规则制定者与规则遵守者双方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商家可能会利用规则阻碍挑战者成功。

关键观点3: 合同条款的不合理性

自律挑战中的合同条款存在烦琐规定,甚至存在悖论,使得挑战者容易因小细节失败。

关键观点4: 自律挑战的风险

这种自律挑战存在风险,因为挑战的所谓“规则”,解释权在商家手中,挑战者可能面临不公平的裁决。

关键观点5: 商家的责任与法律的约束

商家在任何生意中都要守住法律底线,受到公序良俗的约束。打法律的“擦边球”并非长久之计。


文章预览

制定规则的人想办法用规则把挑战者拉下马,恐怕不是什么难事。 ▲新京报记者在青岛看到的自律挑战室,是在一家对外营业的酒店里。 新京报记者 隋坤 摄 文  |  迟道华 “只需在指定房间里独自生活一个月,就有机会撬动40万元奖金。”你信不信?刚刚经历了生意失败的张有志信了。 据新京报报道,张有志于2024年9月底,从上海飞往成都参加某工作室的自律挑战。他连续挑战了7次,每次9000元报名费,一共待了20多天,挑战全部失败。最快的一次放下行李挑战就失败了。 报道中,与张有志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本以为这是一场创富机会,后来才惊觉“像是一个圈套”。 自律挑战,类似于此前的寂寞挑战、隔离挑战、禁闭挑战等,这两年悄然兴起。但从相关报道可以发现,自律挑战中没有自律另说,但可以确定地说,这肯定是一门赤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