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阿里云编译器团队和可观测团队为了实现Go应用监控选择编译时插桩的原因。文章还介绍了其他的监控方案,包括SDK方案、eBPF方案和编译期自动注入方案的优缺点。重点讲述了编译时插桩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阿里云Go Agent(Instgo)的工具使用和优势。最后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供了相关链接参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背景
介绍阿里云编译器团队和可观测团队为实现Go应用监控选择编译时插桩的背景和原因。
关键观点2: 其他监控方案介绍
详细介绍了SDK方案、eBPF方案和编译期自动注入方案的原理、实现方式和优缺点。
关键观点3: 编译时插桩方案实施
重点讲述了编译时插桩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在编译前端到编译后端中间进行hook的操作,通过AST语法树分析查找到监控的埋点,根据提前定义好的埋点规则插入监控代码。同时介绍了阿里云Go Agent(Instgo)的工具使用和优势。
关键观点4: 总结
总结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强调了阿里云Go Agent(Instgo)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实现针对Go应用更好的APM能力,同时保持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提供了相关链接参考。
文章预览
阿里妹导读 本文讲解了阿里云编译器团队和可观测团队为了实现Go应用监控选择编译时插桩的原因,同时还介绍了其他的监控方案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可观测性是以系统的指标、日志、链路追踪、持续剖析四大数据支柱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通过不同数据之间互相关联,衍生出如数据监控、问题分析、系统诊断等一系列的能力。 Java[1]可以通过字节码增强的技术实现无侵入的应用监控(开源社区有非常多的无侵入Agent实现方案,技术非常成熟),可以轻松获取到关键监控数据,相比Java,Go因为语言的特点,应用运行的时候已经被编译成一个二进制文件,无法再做类似Java字节码增强的方式进行动态插桩,在应用监控领域的生态并不完善,可观测的四大数据支柱无法通过无侵入的方式来实现,使得用户的接入成本变高,当前针对Go应用的可观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