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肿瘤免疫疗法中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癌症中显现疗效,但其效果受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最新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决定了肿瘤免疫表型,成为抗肿瘤免疫的免疫抑制开关。研究揭示了EPO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其作为癌症治疗新靶点的潜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肿瘤可分为炎性热肿瘤和非炎性冷肿瘤两种类型,炎性肿瘤患者通常对免疫疗法敏感,而非炎性肿瘤患者则多数对治疗无响应。
非炎性冷肿瘤的肿瘤微环境含有大量免疫抑制性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阻碍了T细胞的激活与浸润。
关键观点2: EPO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决定肿瘤的免疫表型。
EPO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的同源受体EPOR结合,形成非炎症的肿瘤微环境,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逃逸。
关键观点3: 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EPO或其受体可导致炎性的肿瘤微环境,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的小鼠模型中,抑制EPOR信号后,冷肿瘤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联合抗PD-1治疗时效果更佳。
文章预览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已在多种癌症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效果高度依赖于肿瘤的免疫微环境(TME)。肿瘤可分为 T细胞富集的“炎性”热肿瘤 和 T细胞缺乏的“非炎性”冷肿瘤 两种类型。其中,炎性肿瘤患者通常对ICB治疗敏感、能够从治疗中获益;而大多数非炎性肿瘤患者则对治疗无响应。后者的肿瘤往往含有大量免疫抑制性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阻碍了T细胞的激活与浸润。不过长期以来,肿瘤免疫表型的形成机制仍不明确。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血浆中存在某种能刺激红细胞生成的成分,这种成分在40多年后被命名为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此后,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成功提纯出人源EPO并完成测序,随后借助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重组人源EPO。 终于,1989年,首款E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