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宣布停招多个翻译专业,引发对外语类专业前景的担忧。美国和现代语言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外语学习人数下降,韩国高校也呈现语言专业合并或取消趋势。中国高校的外语类专业也感受到就业市场的压力。麦可思数据显示,从事翻译类职业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同时,文科类专业面临人工智能冲击,一批文科专业在改造升级中面临十字路口。一些高校通过双学士学位项目、联合培养、跨学科新专业等方式应对挑战,提升人才结构的供给能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外语类专业招生趋势下降
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停招翻译专业引发关注,全球范围内学习外语的人数下降,与AI技术的发展有关。
关键观点2: 外语类专业就业市场变化
翻译岗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下降,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出现波动。
关键观点3: 文科专业面临人工智能冲击
人工智能浪潮下,文科专业站在改造升级的十字路口,一些高校通过创新模式提升人才结构的供给能力。
关键观点4: 高校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改革举措
高校通过双学士学位项目、联合培养、跨学科新专业等方式打造复合型人才,提升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文章预览
星标麦研⭐,精彩信息不错过 近日,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2025年拟停招俄语笔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德语笔译、朝鲜语笔译、朝鲜语口译、西班牙语笔译等7个翻译专业。 虽然公告说明,学生仍可报考同语种语言文学专业。但是结合之前引起热议的“AI会让外语消失吗”话题,还是让人不禁感慨外语类专业的“寒潮将至”。 招生“寒流” 根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随着自动翻译变得更加准确,一些人开始怀疑学习外语是不是浪费精力。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美国各大学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课程的总入学人数下降了29.3%。 今年5月,央视财经频道也报道了韩国大学呈现出语言专业取消或与其他专业合并的趋势。数据显示,韩国全国四年制大学的语言专业的数量五年间减少了20%,语言专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