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基于《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的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流程。流程包括结构分析与工程需求参数获取、初步评估、数据扩充与模拟、损伤状态判定、抗震韧性分项评估与综合评级。主要介绍了修复费用、修复时间、人员伤亡三项关键指标的计算方式与评级要求。工程师可据此了解抗震韧性评价的核心要素和评价标准,对应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流程
包括结构分析与工程需求参数获取、初步评估、数据扩充与模拟等步骤,是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中表现和恢复能力的重要依据。
关键观点2: 修复费用评价指标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装饰、装修耗费的修复费用在总修复费用中的占比不可忽视。建筑修复费用采用现行定额计算,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使得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修复成本。
关键观点3: 修复时间评价指标
包括主要修复工作的顺序和所需时间。建筑物的主要修复工作包括结构构件修复、楼梯修复、围护构件修复等。修复时间的计算考虑了建筑物主要修复工作在层间和层内的先后顺序,以确保人员安全和运输通道通畅。
关键观点4: 人员伤亡评价指标
为建筑中伤亡人数占全部人数的比例,即受伤率和死亡率。计算过程中考虑了不同建筑用途人员密度模型和地震对建筑的损伤状态。
关键观点5: 建筑抗震韧性评级
综合考虑修复费用、修复时间、人员伤亡三项指标的等级进行评价,三项指标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遵循一定要求评定建筑的抗震韧性等级。
文章预览
引言 地震灾害的历史数据表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构成了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大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地震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员伤害、经济损害以及城市服务中断等方面。因此,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保持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现建筑震后功能的迅速恢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建筑抗震韧性指的是建筑物在遭受预设强度地震后,能够维持或快速恢复其原有功能的能力。 随着抗震韧性研究的深入,对于单个建筑、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的综合抗震性能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地震安全”升级到了涵盖更广泛概念的“地震韧性”。本文依据《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下称“韧性评价标准”),细致介绍建筑结构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