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及胡方圆教授等人关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针对钠离子电池中的离子传输动力学过程缓慢导致的问题,通过优化电极材料、构筑高性能钠离子电池、采用固态钠离子电池研究等手段进行改进。在负极材料方面提出了微应力泵促进离子流传输的新策略;在正极材料方面,创制出含哌嗪结构的共轭有机单体;为了提高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开展了固态钠离子电池研究工作,从聚合物结构/功能一体化角度出发,提出了“双相共存”双通道加速Na+传输新策略。相关工作发表在多个知名期刊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钠离子电池中的离子传输动力学过程缓慢导致容量较低、倍率性能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采取了多种策略进行优化,包括优化电极材料、构筑高性能钠离子电池、采用固态钠离子电池研究等。
关键观点2: 在负极材料方面,提出了微应力泵促进离子流传输的新策略。
该策略通过电压变化调控液态金属进行规律性收缩/扩张,类似心脏节律性跳动泵出血流的过程,从而加速离子流泵出而改善离子流传输过程,实现了通过构筑微应力加快离子传输速率的作用。
关键观点3: 在正极材料方面,创制了含哌嗪结构的共轭有机单体。
该有机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创制,利用-NH2与C=O形成分子间氢键以及共轭结构,降低了有机小分子的溶解度并改善了其导电性,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关键观点4: 为了提高钠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开展了固态钠离子电池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从聚合物结构/功能一体化角度出发,提出了“双相共存”双通道加速Na+传输新策略。该策略有效避免了潜在的相分离行为和过高交联密度导致的电解质体相中Na+传输动力学缓慢难题,进而构筑出“双相共存”Na+传输双通道。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摘要由平台算法生成,仅为信息导航参考,不代表原文立场或观点。
原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为原作者并希望删除该摘要或链接,请通过
【版权申诉通道】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