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浙江大学教授徐志康等突破传统膜分离范式,提出基于亲水膜和疏水膜组成的限域空间狭缝新概念,成功研发出一种简单高效的油水乳液同步分离技术。该技术在实现97%的油回收和75%的水回收的同时,解决了传统油水乳液分离技术无法实现同步高效分离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团队由浙江大学教授徐志康、研究员杨皓程、张超等组成。
团队成员包括具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的教授和研究人员。
关键观点2: 提出了一种基于亲水膜和疏水膜组成的限域空间狭缝新概念与原型器件。
这一新概念突破了传统膜分离技术的局限,为实现高效油水乳液同步分离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观点3: 实现了97%的油回收和75%的水回收。
这是该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成果,对于工业生产中的含油废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4: 解决了传统油水乳液分离技术无法实现同步高效分离的问题。
该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和探究,成功实现了水油同步分离,提高了分离效率。
关键观点5: 亲水膜和疏水膜之间的“正向反馈机制”提高了油水同步分离效率。
该机制在乳滴破乳分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油水回收效率。
文章预览
浙江大学教授徐志康,研究员杨皓程、张超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膜分离范式, 提出了一种基于亲水膜/疏水膜组成的限域空间狭缝新概念与原型器件,发展了一类简单且高效的油水乳液同步分离技术,成功实现了97%的油回收和75%的水回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 石油、冶金、食品、制药等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其中,乳化剂稳定的油水乳液在后续处理时最为棘手。如何高效、同步回收稳定乳液中的油和水,成为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近百年来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 油水乳液主要分为水包油和油包水两种类型,要将油水乳液中的油相和水相同步高效分离尤为困难。迄今较为成熟的油水乳液分离技术通常只能分离出乳液中的部分油相或部分水相,剩余废液仍需进一步处理或被直接排放,距离实现“零液排放”与资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