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售卖“古董”的直播间存在虚假宣传,主播通过剧情演绎方式推销工艺品,并声称可升值回收,骗取老年人购买。受害者发现受骗后退货维权困难。律师表示,如主播虚假宣传或承诺回购不实现即构成诈骗。平台监管不力可能导致消费者损失。专家建议平台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加强适老服务,主动向老年用户发出提醒,严格监管内容。目前部分消费者已报警维权,平台也在加强审核并开启退货退款通道。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售卖古董的直播间涉嫌诈骗
主播通过剧情演绎推销工艺品,承诺升值回收,骗取老年人购买。受害者发现受骗后退货维权困难。
关键观点2: 律师观点
如主播虚假宣传或用高价回收话术诱导消费者购买即构成诈骗。平台如知道店铺违法行为不处理,将承担连带责任。
关键观点3: 专家建议
平台应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加强线上线下统一管理,主动向老年用户发出提醒,加强资质监管与内容筛查。
关键观点4: 消费者反应
部分消费者已报警维权,平台也在加强审核并开启退货退款通道,但对已消失的商家,平台并未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文章预览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售卖“古董”的直播间里,主播们会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进行售卖,并声称只要买下这款“藏品”,后续可以升值数倍,被高价回收,但关于“藏品”的具体信息往往没有详细介绍。 全文6796字,阅读约需17分钟 新京报记者 汪畅 实习生 黄馨悦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立军 一次偶然,韦怡一家发现,摆满公公房间的快递盒里,全都是老人购买的“古董”。 韦怡的公公今年70岁,是一名退休教师,2023年11月开始,他沉迷于视频直播售卖的“古董”。5个月的时间,老人为买“古董”,总共花费了6万多元。韦怡多方寻找专家进行鉴定,才发现这些从直播间购买的“古董”其实是现代工艺品,并不能像主播推销时说的多倍增值。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售卖“古董”的直播间里,主播们会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进行售卖,并声称只要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