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安徽的黄真真
持续身体练习,看到最美丽的自己,过自己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安徽的黄真真

看书(70)

安徽的黄真真  · 简书  ·  · 2018-11-14 16:38

文章预览

一位知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类似的话在校园里就曾见过。上学时为分数读书;离开金字塔进入社会,随波逐流为“考证”读书;天意弄人辞职远嫁,有感南北两地文化差异、有感生命的无常、有感林老师教诲,心道:该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时候了。遂从易经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慢慢啃。

到“写作打卡”时,才体会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恰好老师推荐了“微信读书”,省却我每到一处便急急寻觅工地周围是否有图书馆的麻烦,充分利用日常间隙,虽不如纸质版书籍看着安心且对视力稍有影响,但免去行李重量且阅读选择面宽,便劝慰自己要与时俱进不拘一格,不管什么方式,“看书”才是硬道理,否则徒然扛着板砖厚的书籍却看不完,浪费力气不说还白白让时间从指缝间溜走。

上一段说的是看书心态的改变,接下来说的是所看的“书”的变化。

读书时专心看数理化,其他课外书籍也都围绕考试,凡是与考试无关的,统统被父母被老师被自己以“不要浪费大好时光”而拒之门外;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看似增多,可电脑手机电视朋友聚会纷纷挤占,能把“证”考下来已经万幸。远嫁之后远离一切喧嚣,朋友、环境、所有一切通通都是崭新的,虽有些不适应但很快便喜欢上这样埋没于人群中的感觉,专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书,便是其中一项。

受到老师引领,踮着脚到《易经》里瞧瞧,因有足够的身体练习,不期然也能马马虎虎看得下去,单单是囫囵吞枣,就已经五体投地赞叹不已,果真是老祖宗的智慧。

看得进易经之后,便斗胆涉猎四大名著,先看了《三国演义》,砖头厚的书跟着我跑了几个工地,书中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我看了后面忘记前面,很多生僻字用手机查拼音,当真艰难痛苦,最后给自己下通碟:年底回家过年前一定要看完,再不能背到下一个工地去了。合上书再度回味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想起自己青春年少就呆在一个单位近二十年却不曾想以辞职离去,个中滋味百般缠绕,长叹一声。

到《红楼梦》时我再不敢轻易,从“蒋勋细说红楼”、“红楼梦影”,透过视频画册相关书籍,慢慢了解。因现在被“微信读书”上推荐的其他书籍吸引且因三国而对名著的畏惧,暂时还没有阅读。

再说一说我在老家看《梁实秋.韩菁菁情书选》的感受。当时家里实在没有可入眼的书,我大致晓得梁实秋是个大作家,可“情书”二字着实让我迟疑,按我妈的说法:不正经,有什么好看的。我翻翻目录,居然是叶永烈写序!叶永烈我是知道的,他推荐的书——好吧,那就看一看吧。果然跟跳神圣舞蹈一样,你想到的是一回事真正去做了又是另一回事。原来名人也为名所累,也会为了买丝袜口红门锁专程在国外寻找——跟老百姓一样样。在日常琐碎中透过书信两人情真意切跃然于纸上——太出乎我的意外了。书没有看完,但此次选书给我启发:人生是不需要界定的。什么是好书什么是该看的书,如同要做好学生好孩子,标准何在?我若框泥于脑海中的四书五经哲学经典类“正统”书籍,又怎能领略到梁老耄耋之际满腔热情迸发而作的情书呢,如此贴近生活接地气不扭捏造作,让我领略到“人”的真性情,果真不是年龄、职位、名望所能阻隔。这次经历,更加让我领悟到老师“不昧因果”的果敢与胆识,对自己的挑剔与局限感到汗颜惭愧。

回应篇首那句话:阅读史=精神发育史,人到中年我才读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读懂参透文字背后的寓意,了解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境,有阅历有足够身体练习,再看,味道会很不一样。

看书的心态、看什么书、用什么方式,各人有各招,各有见地,透过横平竖直的码块方字,无论是写者或是看者,均可直抒胸臆一吐而快,所以,得谢谢老祖宗,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驰骋千里。

叩谢。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