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探讨了影响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的因素及其内在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一个假设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对影响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正向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不同学科背景和学业阶段的博士在从事博士后工作行为意向影响机制上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优化博士后制度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博士后招录机制和配套支持措施,建立健全博士后分类制度,加强对博士群体的学术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正向显著性影响
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态度越积极,行为意向越积极;博士感知到外界主体支持力度越大,行为意向越积极;博士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博士后工作,行为意向也会更加积极。
关键观点2: 不同学科背景与学业阶段的博士在从事博士后工作行为意向影响机制上有显著差异
理工自科领域博士更易受到时间、经济和机会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人文社科领域博士的决策更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博士可能因年龄或工作压力,更加看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在读博士对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需求、过程和结果有更直接和清晰的理解。
关键观点3: 政策建议
在推动高校扩大博士后培养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博士后招录机制和相应配套支持措施;建立健全博士后分类制度,依据学科特色等标准实施相应资助与评价考核;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其充分发挥自主性,避免盲目从众。
文章预览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更方便哦! 从事博士后工作的 行为意向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马银琦 毋 磊 姚 昊 作者简介: 马银琦,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金华,321004。毋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姚昊(通信作者),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200092。 (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4期P46-57) 摘要: 博士后人员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伴随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我国高校在读博士和未经历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开展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