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17岁的刘晴在与癌症抗争过程中的经历,包括她的病情恶化、纾缓治疗团队的介入、以及家人和团队面对死亡的态度和遗憾。文章还描述了刘晴最后的日子和临终关怀的过程。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刘晴的病情和治疗经历
刘晴是学霸,考上985高校,但患上鼻咽癌。经历化疗、休学等治疗后,病情反复,最后阶段面临死亡的威胁。
关键观点2: 纾缓治疗团队的介入
刘晴的家人找到纾缓治疗团队寻求帮助。团队面临告知病情的难题,最终在海边进行了一次艰难的谈话。
关键观点3: 刘晴的反应和态度
刘晴内心壁垒坚厚,对死亡表现出恐惧和回避。在团队的努力下,她逐渐接受现实,但最后阶段仍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
关键观点4: 家人的态度和遗憾
刘晴的家人对她充满爱和遗憾,认为早一点告诉她真实情况或许能减轻她对死亡的恐惧。家人和纾缓治疗团队都感到挫败和遗憾。
关键观点5: 刘晴的临终关怀
在刘晴生命的最后阶段,家人和纾缓治疗团队尽力为她提供关怀和支持,让她在爱与和平中离开。
文章预览
走向海边的路上,每个人都在笑,却“各怀鬼胎”。 2023年12月14日下午2点,深圳冬天温煦的阳光,化开了刘晴 (化名) 白皙的皮肤。 她坐在轮椅上。 张凤祥问:“你见过海吗?” “去过大鹏,看到海好开心,我们那没有海。” 图源:抖音“深圳之家” 陈素玲笑了说:“就像南方人见到雪,在薄薄的雪地上打滚。” 刘晴笑开了花,打开话匣子。 “姑姑带我去过深大,校园好美,我本来就想考深大。” 她转过头,瞄见爸爸妈妈手挽手,久违的笑容和轻松回到他们脸上。 从医院到深圳湾海边,要穿过滨海大道下面的过街隧道,减速带凹凸不平,轮椅轱辘突然活跃起来,卷着说笑声,稀释了每个人内心的恐惧、忐忑、局促。 医生李济时,护士长陈仙、陈素玲,社工张凤祥,脸上松弛,心里却拽着一根弦。 图源:图虫创意 17岁,鼻咽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