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美联储降息背后的决策机制,以及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文章提出,美联储决策是否依赖真实数据,数据背后的利益博弈,以及数据是否客观反映现实等问题。文章还探讨了美债收益率倒挂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以及降息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此外,文章也提到一些实例来佐证其观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美联储的降息决策机制及其背后的考量因素。
文章讨论了美联储决策是否真实反映数据背后的现实情况,还是受到其他利益因素的影响。
关键观点2: 美债收益率倒挂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
文章指出长短期美债收益率倒挂通常是经济衰退的信号,当前这一现象已经持续较长时间,并伴随股市的回调和市值蒸发,表明压力正在积累。
关键观点3: 央行降息背后的压力和挑战。
文章分析了央行降息可能缓解压力但不一定解决问题的情况,指出降息可能导致通胀反弹和资产价格下跌等风险。
关键观点4: 历史案例对央行决策的影响。
文章通过历史案例分析了央行降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次贷危机和股市下跌等风险。
关键观点5: 总结与反思。
文章对美联储暗示的降息决策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对未来央行决策机制的担忧和对经济走向的关切。
文章预览
文:凭栏欲言 8.1号,英国宣布降息 25 基点,为 2020 年 3 月以来首次降息 …… 美联储鲍威尔暗示九月降息 …… 01 美联储一直在表示 ,未来的决策将转向更加依赖数据的方式 ,但数据的真实性该依赖谁呢? 某数据一旦影响广泛,围绕它的利益博弈就会异常激烈,哪怕只是数据微调,可获得的利益也会十分巨大,数据会仅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还是数据会为了目的服务? 美联储口风就可以微调嘛,开始是通胀达到 2% ,后面可以微调为接近,数据难道不可以? 1970 年代也爱使用数据决策,但怎么就长期滞胀了呢? 数据天然公而无私的? 还是愿意夹带私货? 02 凭栏在历史文章里多次描述过 1970 年代长期滞胀的发展路径:通胀每每刚刚得到治理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降息,大宗剧烈反弹通胀更加顽固,多次反复通胀长期得不到治理。 1970 年代为何会迫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