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中小学教师开始筹划家访的情况,但部分家长和学生并不欢迎老师上门家访。家访已从以前的重要桥梁变成如今的‘过去式教育’。部分家长对家访的隐忧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背景及关系可能被老师主观判断并可能影响公平教育。同时,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引发关于家访必要性和形式的热议。教育部门回应称家访是重要教育方式,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过,也有教师认为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家庭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必要延伸。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部分家长和学生抵制老师上门家访。
家长认为入户家访可能对他们的隐私产生影响,并担心老师会主观判断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家长背景等。
关键观点2: 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家访的方式。
现在主要使用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家校沟通,引发关于家访必要性和形式的热议。
关键观点3: 教育部门回应称家访是重要教育方式。
教育部门认为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关键观点4: 教师对家访持不同看法。
一些教师认为入户家访是了解学生和家庭情况的重要方式,而有些家长则认为这可能会侵犯他们的隐私。
文章预览
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 但是, 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 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这几天班主任连发三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 她吐露说:“希望媒体也帮我们这部分有苦衷的家长呼吁一下,家访的老套路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 比如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啊。 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一旦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