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来,慢一点生活。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凤凰网读书

AI都能提供情绪价值了,为什么我还是孤独

凤凰网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12 08: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摘编自《人生解忧》,从佛学的角度解释了当代人孤独的原因以及克服之道。文章讨论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人们的孤独感,以及传统的社群关系模式如何被现代社会的某些特质所改变。文章还提到互联网和传统社会在人际关系上的区别,以及人们对关系的渴求和对单一关系模式的抵触。最后,文章从佛教的角度探讨了人与世界的连接问题,以及如何理解孤独和慈悲。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学者成庆从佛学的角度解释了当代人孤独的原因。

他认为孤独是一种意识和认知层面的疏离感,涉及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

关键观点2: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对人们的孤独感有影响。

虽然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方式,但也可能导致人们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疏离和空洞。

关键观点3: 传统的社群关系模式被现代社会的某些特质所改变。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单一化,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

关键观点4: 佛教认为孤独是关系或缘起的迷失。

人与世界的内在连接是必要的,从缘起的角度理解,人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关键观点5: 慈悲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

在佛教中,慈悲是感受到身处苍茫无垠的世界中,彼此连接、互相成就对方的一种境界。


文章预览

孤独是一种顽疾,恐怕困扰过或者正在困扰着所有的人。有人说: “孤独”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心理感受。在现代性到来之前,古人即使感到寂寞、离群索居,也不会感到我们当下的这种孤独:它更像一种失去了和世界的深度连接和归宿感后的脱嵌与疏离。 到了如今互联网发达,AI崛起的时代,我们随时可以与人甚至非人产生及时的链接,但“它(社交媒体)制造的孤独与它自身努力克服的孤独是一回事”。 在 《 人生解忧》一书中 , 学者成 庆从 佛学的角度,解释了 当代人孤独的 根源, 以及可能的克服之道。 本文摘选自《人生解忧》。经出版社授权推荐。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有所删减。 01 “孤独”是一种现代社会特有的心理感受 人的生命角色与意义感,往往建立在所在社群的组织方式、文化形态、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交通条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