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共享单车行业自盛行之后的现状,包括行业内各大品牌的涨价情况、运营成本、盈利模式以及共享单车行业的历史融资情况等。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各大品牌面临成本上涨、运营监管规范化等问题,只能通过涨价来解决运营成本问题。然而涨价引发了用户的不满,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问题仍然严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共享单车价格不断攀升
共享单车价格从最初的低价甚至免费吸引用户到现在不断上涨,部分城市共享单车起步价骑行半小时的费用最高涨到了3.8元,8年间价格已经翻涨7倍有余。
关键观点2: 花式涨价成为趋势
共享单车采用多种策略花式涨价,包括缩短收费单位时间、提高单位价格、节假日周末起步价高于工作日等。不同城市实施的计价规则不同,主要城市的涨价趋势更为明显。
关键观点3: 共享单车三巨头连年亏损
共享单车三巨头哈啰、美团和青桔都面临连年亏损的问题。一位共享单车从业者称,各个城市的共享单车定价不同,划分标准并非看城市大小而是运营投入的比例。涨价是趋势,后续可能会继续调整和扩大。
关键观点4: 共享单车运营成本高昂
共享单车的生产、运营和维护成本高昂,包括车辆制造、GPS定位系统搭载、智能锁的成本以及后续的调度、维护、仓储等成本。各家共享单车企业面临运维成本的压力,涨价也是无奈之举。
关键观点5: 共享单车行业融资历史辉煌但现状惨淡
共享单车行业曾经是互联网商业史上的融资奇迹,最高峰时有大约70家公司做起了共享单车的生意。然而烧光巨额资金后,市场发现共享单车行业依然无法盈利,大部分腰部及尾部玩家已经出局。
文章预览
内容来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Tech星球(tech618) ,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卫庄 排版 | 甜醅 第8503 篇深度好文:3389 字 | 9分钟 阅读 商业思维 共享单车正盛的那几年,企业烧钱跑马圈地,用户也因此得了实惠。 但随着 ofo 、摩拜两大头部玩家的相继落幕,共享单车行业内形成了青桔单车、哈啰出行以及美团单车三足鼎立的局面。 资本后撤的同时,行业运营监管不断规范化。 当下依旧身处行业中的玩家,为了解决不断增加的运营成本,只能选择从用户侧“下手”。 于是,曾经以低价甚至免费策略吸引大量用户的共享单车价格不断攀升。 2016 年,共享单车中大部分品牌的起步价为 0.5 元 / 半小时,而在 8 年后的今天,部分城市共享单车起步价骑行半小时的费用最高涨到了 3.8 元, 8 年间价格已经翻涨 7 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