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预览
中国经营报 《等深线》 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女生手机必备”“很变态但可以婚前查清对象底细”……《等深线》记者注意到,网络上近期出现诸多号称“婚恋报告”、“风险报告”、个人大数据报告的个人信息查询产品。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只需要提交任意一个人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证号码,并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查询对方户籍所在地,年龄,婚姻状况,甚至多头借贷申请数据(申请次数、申请机构数)等信息。 经过近年监管整治与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成立,依靠爬虫爬取或非法渠道购买个人信息的大数据公司逐步匿迹,但相关服务并未彻底消失。记者注意到,通过将借贷数据等重要金融数据与非借贷数据进行杂糅,并包装为“婚恋报告”“个人风险报告”“个人大数据报告”的乱象正在一些平台蔓延。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网上金融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