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全球导师为了避嫌在指导学术课题时采取的各种行为,包括各种避免单独共处一室的措施,以及学生们对此的看法和体验。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高校为了隔绝不必要的误会而采取的透明措施。文章最后指出这些行为反映了学术圈师生之间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并讨论了如何重建这种信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导师和学生关系变得敏感,导师们采取各种措施避嫌。
包括采用各种形式的透明交流,避免单独共处一室,甚至在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上进行学术交流。
关键观点2: 导师的避险行为反映了学术圈师生之间失去信任的现实。
过度的防备行为破坏了师生之间应有的互信关系,这不利于学术发展。
关键观点3: 全球高校正在采取措施保护学生。
包括制定严格的政策,如禁止师生恋等,但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学术圈的权力结构。
文章预览
最近,高校师生恋新闻频繁爆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敏感。 你找导师聊论文,刚把门带上,导师就像触电一样弹起来把门踹开; 导在楼上,你在楼下,你们想聊课题,却默契地同时开启了腾讯会议...... 图源:网络 这不是谍战片,而是全球导师们的避险日常。从中国到英国,从巴西到加拿大,导师们为了避嫌,硬是把学术指导变成了规则怪谈: 警惕单独共处一室!而渐渐,导师避险的行为,被网友们分成许多门派(认真)。 门必须开,窗必须透 某高校院长每次和学生说话都站在办公室门口,门必须全开,微信基本不用,签文件让学生去门口等着, 完美诠释避嫌刻在脑门上。 有些作业空投型导师,直接规定女生不得进家门,作业必须从窗户扔进去,再按座位排序发回,硬是把收作业变成了抛物线实验。 图源:网络 看到这,不少网友提议把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