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制出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填补了临床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无创可视化评估的空白,并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抗疫一线应用,对新冠患者的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该系统已在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和科研单位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科学家们希望该系统能早日成为老百姓检查单上“看得懂”“用得上”“用得起”的检查工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制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临床单核向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拓展,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关键观点2: 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武汉抗疫一线应用
该系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医院对3000余人次的新冠患者进行了肺部微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评估。
关键观点3: 研究发现普通症出院患者肺部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可能有轻微损伤
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普通症出院患者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影像显示通气功能有轻微损伤,气血交换功能明显受损。
关键观点4: 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科学家们希望该系统能早日成为老百姓检查单上的常规检查工具,为解决肺部疾病诊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文章预览
“ 这样的装备,我们太需要了 能否赶紧安装到医院来?” 2020年2月,疫情最严峻的时期 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 得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 研制出“一款厉害装备”后 当即提出需求 收到来自武汉战疫最前线的请援 中国科学院党组果断指示 “全力支持! 一台不够就想办法再多调几台过去!” 肺是人体重要器官 肺部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肺部常规影像学检测手段包括胸透和CT 传统的临床影像检测设备 虽能看到明显的肿瘤等病灶 却难以探测肺部疾病早期 气血交换功能和微结构的变化 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中 肺部往往是一个无法看清的“黑洞” 如果研制出一套更精密的设备“点亮”肺部 就有望实现肺部疾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 十多年前,正是怀揣这份朴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