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过度付出问题,指出这可能导致孩子不懂得珍惜和感恩。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和心理学概念解释这一现象,并给出父母应该如何平衡付出的建议。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孩子应该如何表达爱,以及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理解和珍惜家庭关系。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父母过度付出可能导致孩子不珍惜、不感恩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过度付出,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从而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心理学概念‘边际效用递减效应’解释了这一现象。
关键观点2: 父母应平衡付出,建立原则和底线
父母应该把握好分寸,既不过度溺爱,也不疏远孩子。建立原则和底线,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和责任感。
关键观点3: 父母应教育孩子理解和珍惜家庭关系
父母应该通过角色互换、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等方式,教育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珍惜家庭关系。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表达爱,从接受到给予。
文章预览
先问问大家: 教育的路上,你是否有过心灰意冷? 五六点起床做早饭,结果孩子磨磨蹭蹭,还嫌弃你做的不如买的好吃; 忙一天回家,一边看娃写作业一边收拾房间,娃却觉得你“活受罪”; 每天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两眼一睁就是忙,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给孩子。 然而,生活再辛苦你也能扛。 扛不住的,是孩子一点不体谅的态度,认为理所当然的语气。 之前,有人问:为什么我为孩子倾心倾力,孩子却一点儿不懂得心疼我? 有个回答一针见血: 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太多了。 正如《人间失格》里的一句话: 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尤其是孩子的教育,适度的付出是蜜,过度的付出是毒。 曾在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头发散乱的妈妈送孩子来上学,妈妈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拿着牛奶。 孩子在一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