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的现实原型,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记旁证》进行了质疑。文章认为,虽然陈寅恪先生提出《桃花源记》有纪实的部分,并尝试找出其现实原型,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他的结论。文章通过对《桃花源记》与南朝时期武陵地区蠻族传说的联系,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考察,提出《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可能是根据南方的传说,陶渊明加以理想化而创作的。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陈寅恪的《桃花源记旁证》
陈寅恪尝试证明《桃花源记》有纪实的部分,并试图找出其现实原型。
关键观点2: 文章的质疑点
文章质疑陈寅恪的结论是否有足够证据支持,认为《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可能是根据南方的传说,陶渊明加以理想化而创作的。
关键观点3: 武陵地区蠻族传说
文章探讨了《桃花源记》与南朝时期武陵地区蠻族传说的联系,认为这些传说可能与《桃花源记》的创作有关。
关键观点4: 当时社会背景
文章考察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包括蠻族人民的生活状态、社会结构以及他们对外来统治的反抗,认为这些背景可能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
关键观点5: 陶渊明的创作动机
文章提出陶渊明在创作《桃花源记》时,可能结合了所听闻的蠻族传说以及当时常见的逃亡入山事,加以理想化而创作出《桃花源记》。
文章预览
延伸阅读 : 唐長孺:桃花源的确有现实原型,但陈寅恪猜的不对 二十年前陳寅恪先生寫過一篇《桃花源記旁證》。這篇論文指出《桃花源記》有寓意的部分和紀實的部分,也即是說陶淵明寫此記時,曾根據所聞的一些實事作爲素材,而後加以理想化。陳先生所論證的專在“紀實”部分。文中從避難入山推到塢保組織,又從塢保推到“檀山塢”和“皇天原”。又以“皇天原”所在地的閿鄉即古之桃林而推到桃花源,於是作出如下的結論: 甲.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乙.真實之桃花源居人所避之秦乃苻秦而非嬴秦。 丙.桃花源紀實部分乃依據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人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 陳先生所論,在說明當時常見的避難入山之事,與《桃花源記》所述有關的一方面,觀察非常敏銳。但是如果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