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新规,要求预包装食品不得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模糊表述。对于酱油而言,消费者应关注其原料、生产工艺、氨基酸态氮含量等指标来选购。文章还提到了酱油的生产工艺、原料以及添加剂的使用情况,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零添加’标签,关注酱油的真实品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规要求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模糊表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新规,明确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表述要求。
关键观点2: 酱油选购要点
消费者应关注酱油的原料、生产工艺、氨基酸态氮含量等指标来选购优质酱油。其中,“大豆+小麦”是黄金搭档,高盐稀态发酵法生产的酱油口感和风味更好。
关键观点3: 氨基酸态氮的重要性
氨基酸态氮是判断酱油鲜味的关键项,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消费者应优先选择特级发酵酱油。
关键观点4: 酱油中的添加剂
酱油中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甜味剂、增味剂等。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规范使用,不会危害健康。
关键观点5: 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零添加’标签
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应更加关注酱油的真实品质,而不仅仅是追求‘零添加’标签。
文章预览
“零添加”标签退场 酱油瓶上的这几个指标要注意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规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不得再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模糊表述。对于酱油这种预包装调味品而言,如果还靠“零添加”标签卖高价肯定行不通了,现在得凭真本事说话! 作为消费者来说,现在读懂酱油瓶身上的“成分密码”,比一味地追逐“零添加”更靠谱。 “大豆+小麦”才是黄金搭档 优质酱油的原料通常是大豆和小麦,大豆是酱油鲜味的“DNA”,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数据显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6%-40%,在曲霉蛋白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为18种氨基酸。这种天然鲜味物质,正是酱油“吊鲜”的核心。 而小麦的加入会让酱油从“鲜”升级为“香”,其淀粉含量达60%-70%,经淀粉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