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回顾了上海大众汽车的发展历程,以及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注和调查。文章指出,欧盟对中国汽车的调查涉及多家车企,包括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欧盟对国产电动车的崛起感到警惕,并采取了临时加征关税的措施。文章还通过日本汽车业的历史和韩国车在欧洲市场的经验,说明汽车产业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份额的重要性。同时,德国汽车业在面对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挑战时,也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欧盟的调查引发了市场对未来的猜测和期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欧盟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关注与调查。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三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接受调查,涉及贷款优惠融资、补助和电池生产等。欧盟对这些补贴项目进行了调查,并临时加征关税。
关键观点2: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和对欧盟市场的影响。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不断增长,引发了欧盟的担忧。比亚迪等企业在欧洲建设生产基地,增加了出口量。
关键观点3: 日本和韩国汽车业的历史经验对汽车市场竞争的启示。
日本汽车业通过行业调研和政策支持来发展,而韩国汽车业通过广告投资和在欧洲市场的长期布局获得了市场份额。这些经验表明,汽车产业中的竞争需要政策支持和对市场的适应。
关键观点4: 德国汽车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变。
德国汽车业在面临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转型时遇到了困难,开始寻求降本增效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以应对软件和电动车技术的挑战。
文章预览
1985年的9月初,上海安亭的车间里,第一批桑塔纳准备开始组装了。几乎是同时,上海办公室收到了中国银行发来的紧急通知。 海南进口走私消耗了太多外汇,能拿给上海大众的外汇,不够了。 此时,上海大众成立只有一年。除了轮胎和喇叭,组装桑塔纳的零件都需要进口。而从德国发来的配件,在海关一卡就是好多天。 一辆桑塔纳,就需要进口6500美元的配套零件。最严重的时候,所有外汇都只够组装桑塔纳: 30辆。 上海大众的两个股东都很着急,德国大众的董事们一心想要提高产能,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中国官员们也需要桑塔纳国产化,不然外汇都流出去了。 唯一能马上化解双方焦虑的焦虑,只剩下一个手段了: 关税。 当时,为了保护国产轿车的生存空间,中国对于进口整车的关税已经达到:80%-120%。 但这还不够,1985年,为了扶持上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