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联合研究,旨在通过超柔细可穿戴呼吸监测系统,实现对睡眠期间鼻周期的连续实时监测。研究发现鼻周期波动与睡眠分期变化存在显著关联,为理解睡眠质量和呼吸系统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有助于为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的诊断提供新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与目的
鼻周期是一种人体生理现象,在调节鼻腔气流、呼吸防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缺乏连续实时监测手段。研究旨在通过高精度的超柔细可穿戴呼吸监测系统,在睡眠过程中实时获取左右鼻腔的气流变化数据,并综合分析其与睡眠结构的关系。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与成果
研究采用创新的超柔细可穿戴呼吸监测系统,对30名健康成年人的睡眠期间鼻气流信号进行长时间、双通道、高精度的连续监测。结合标准多导睡眠图(PSG),同步记录体位变化、血氧饱和度及脑电波等信号。研究发现鼻周期转换主要发生在睡眠的REM期,占比高达68.4%。
关键观点3: 鼻周期转换与睡眠分期的关系
研究发现鼻周期转换与体位变化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鼻周期转换可能与体位变化无关,而与睡眠分期密切相关。
关键观点4: 超柔细可穿戴呼吸监测系统的意义
该系统的应用不仅有助于理解鼻周期与睡眠的关系,还可用于监测各种呼吸暂停、低通气等疾病状况,并有望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麻醉苏醒过程以及瑜伽等锻炼中提供呼吸信号的实时监测。
文章预览
导读: 鼻周期(Nasal Cycle, NC)鼻周期是一种人体左右鼻甲黏膜交替收缩和扩张的自然生理现象,在调节鼻腔气流、呼吸防御、缓解夜间疲劳以及防止睡眠呼吸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尚缺乏有效的可穿戴连续实时监测手段来深入研究这一现象。 8月22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市睡眠呼吸障碍疾病重点实验室的苏开明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杨卓青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 Laryngology 》上发表研究论文,题为“Real-time observation of
nasal cycle during sleep with
polysomnography”,该研究中,将课题组开发的超柔细可穿戴呼吸监测系统与标准的多导睡眠图检查相结合,开创性实现了睡眠期间连续实时鼻周期的测定,为睡眠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