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叶与秋
旁观者,游戏化追随者,蜡笔小新迷,游戏玩家。 微信公众号:游戏化思考。 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今天看啥  ›  专栏  ›  叶与秋

笔记 | 道德情操论

叶与秋  · 简书  ·  · 2017-12-10 17:15

文章预览

论何谓同情

每一个人都会关心他人的命运,会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无论是这个人是好人或恶徒。当他人幸福时,我们会因此感到高兴;当他人不幸时,我们会同情、怜悯。

和人类的其他与生俱来的情感一样,这种情感并不是专属于普通的大众群体,就算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或藐视道德和法律的罪犯,也不会完全丧失同情心,只不过感性、善良的人会对此更敏感。

人类之所以会有同情心,是因为我们能够在想象中体验他人的感受,并由此产生与他们相似的情感。旁观者通过想象,把自己代入当事人的经历中,从而产生与当事人近乎相同的情绪和感受,这便是同情。

同情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慈悲和怜悯是同情反应之后的情感反应,呈因果关系。如果某些情绪,我们不知道它因何而生,非但不会产生同情感,反而会心生厌恶和反感。

因此,与其说同情是因为受到对方情绪的感染,不如说是我们知道导致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理解对方所承受的痛苦或享受的快乐。

论彼此同情的快乐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他人发自内心的同情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不管这同情从何而生;反之,如果他人对我们的不幸表现得无动于衷,我们就会失落和生气。

与高兴的时候相比,我们在不高兴的时候更希望得到朋友的关心。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可怜人为何需要找一个吐苦水的对象。

朋友的同情使他们卸下了心头的部分重担,甚至可以说朋友分担了他们内心的一部分痛苦,从而减轻了他们心灵的重负。

论我们自审是非的判断方式

我们通常为情感表达的不恰当而烦恼,那么,怎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恰当的?

如果我们的同情与当事人本来的情绪完全一致,我们就会认为这种情绪是适宜得当的。相反,当我们设身处地的体验这种情绪时,发现自己的感觉受了欺骗,那么我们必然会觉得这些感情过于夸张,名不符实。

因此,认为他人的感受是实实在在、有根有据的,就会对他表示同情,否则就根本不会同情他。

有的时候,理智上的赞成和情感上的认可并非是完全合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并没有丝毫同情。

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感觉去衡量他人的感觉,正如我只能用我所看到的去衡量你的视觉,用我所听到的去衡量你的听觉,用我的头脑去衡量你的头脑,用我的爱恨去衡量你的爱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虽然人类本性善良,但他也不至于为了他人的痛苦而让自己陷入同样的困扰之中。虽然我们设身处地也能够产生同情,但这种同情不会长久。因为我们在意识深处总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不会真正地遭受折磨。

因此,他人想像出来的同情感和自己切身感受的悲伤是不同的,两者总是存在一些差别。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
总结与预览地址:访问总结与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