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付费监督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以及这种服务是否真的能培养自律性。文章指出,尽管付费监督服务可以提供一定的约束力,但真正的自律来自于内心的渴望和自洽。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自律经济的兴起
付费监督服务、付费自习室、打卡APP等自律经济产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一些人对于自律的追求。
关键观点2: 花钱买来的专注力
真金白银能换来更高效的专注与满满的获得感,市场上的监督服务往往附带惩罚负反馈机制,经济成本产生后,人们会为了不愿让花费变成沉没成本而更加专注。
关键观点3: 外在约束与真正的自律
花钱买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律,依赖外在约束也可能无法形成真正的自律。相关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存在消费维权的风险,而且监督下的表演式学习也无法让人真正获得知识。
关键观点4: 自律的本质
哲学家康德认为自律即自由,真正能实现自律的人是能与欲望自洽相处的人,他们既不会被欲望所沉沦,也不会被外力所牵制。
文章预览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清晨,一条视频邀请准时弹出;5分钟没反应,催促电话便会袭来;摄像头需记录手部和学习工具,切出画面就会遭到质询……这样的场景,购买了付费监督服务的消费者不会陌生。 利用文字、视频、打卡等方式,提醒、督促客户完成任务,类似服务受到不少“备考党”欢迎。可问题是,花钱买来的“自律”靠不靠谱?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生活在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很多人不免有同感:对一件事保持专注变得愈加困难了。 明明计划好认认真真读一本“大部头”,还没翻几页,一条消息提醒就勾走了注意力。解锁屏幕滑动几下,不知不觉竟已日过半晌。延迟满足比不过及时行乐,一边懊悔连连,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了常态。有限的注意力被无穷的刺激拉扯,已然成为稀缺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