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中国人特有的“过日子”的生活态度,指出其背后所体现的过渡心理,并分析了这种心态与文化的深层联系。作者费孝通通过反思中国文化中的过渡心理,鼓励人们摆脱被动承受,积极面对生活。文章还提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强调了理解和把握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人特有的‘过日子’生活态度背后的过渡心理。
文中提到,“过日子”的生活态度背后体现了一种过渡心理,这种心态既不消极也不积极,而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这种心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层联系。
关键观点2: 作者对过渡心理的批判及鼓励积极面对生活的观点。
作者认为,过渡心理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人们应该摆脱这种被动的承受,积极面对生活。只有如此,‘他才能在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
关键观点3: 中国文化特性与植物生长的类比。
作者借用植物生长的类比,说明中国文化的不择地、不择时、顺受一切的特性,强调了中国人接受一切的“过渡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乐观态度。
关键观点4: 生命的价值与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作者强调,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即使生活中有痛苦和困难,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春天。
文章预览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文字,无论是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还是在各种散文随笔中,都体现出对中国文化心态的深刻理解。 本文所谈的过日子与过渡心理,看似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态度,细想之下却触及了中国文化中最底层的文化心理,即:模模糊糊,马马虎虎,顺应天命,被动地承受年岁的轮回。 此时,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并没有以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话语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正名,而是明确地对其做出了批判,并以西方人主动选择生活、改造世界、批判进取的精神鼓励中国人锐意奋起,不再麻木不仁。只有如此,“他才能在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文化的基因往往惊人地持久。 本文写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元旦,彼时国人已初历现代化,且困于战乱之中。今天中国已经丰裕富强,但文中所说的
………………………………